“单价×数量=总价”与“速度×时间=路程”这两个数量关系,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,只是没有加以概括,形成规律性的认识。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,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,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。
一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,发现数学。
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,每个数量关系教材中只是静态地呈现了2个例题,在设计本课时,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数学实例,课前布置了预习学案,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新知,概括出:单价乘数量等于总价,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趣、有用、好学。其后并让学生总结单价、数量怎么求,注重知识拓展,培养学生思维。
二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,促进学生主动思考。
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。因此,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学生,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,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。在本节课上,通过预习单探究出单价、总价、数量之间的关系后。第二个数量关系就分手让学生自学,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。
三、精心设计练习,发展应用意识。
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。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,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,也是学生巩固知识、应用知识的重要环节。因此,在本节课上,精心设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容,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,让学生在练习中更加深刻地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,并注重函数思想的渗透,练习的价值就更大,是练习的一大亮点。
四、整体把握,立足长远
本节课不光教学学生对两个数量关系式的认识,还将本课两个知识都与以前学习乘法时认识的“份数、每份数、总数”结合起来,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,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。
随后我让孩子完成了一页补充习题,但结果并不是太好。
1.错误主要集中在学生对复合单位读、写不够熟练。在解决问题时,单位往往会写错。如:“米/秒”写成“米”,“元/千克”写成“千克”,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写法。不过这也难怪,学生以前一直都是这么写的,刚刚接触复合单位,所以不太适应。
2、学生课堂表现,尤其是语言表达存在一定问题。虽然让学生自主探究,预习,学生不配合,让学生自主表达,小组合作完成不了教学任务,但是长久训练下去,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都会有提升。
|